在线咨询

吴同学 135个月前 提问
香港国际学校为何深受内地精英喜爱?
135个月前回复
上篇:

在香港岛南区的数码港,这里风景如画,亚洲首富李嘉诚幼子李泽楷早年曾在这里兴建起无敌海景豪宅贝沙湾,就在贝沙湾旁边,坐落着一座新兴不久的国际学校——弘立书院。

尽管只有10年的历史,但弘立书院因为着重中英文双母语教学,颇受内地菁英的青睐。如果你愿意支付一笔不菲的学费,且一家人顺利通过面试,你的小孩就可以与内地互联网的领军人物以及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的后代成为校友。

弘立书院只是一个个案,由于内地的教育制度长期被诟病,香港城市相对国际化,且与内地有地缘接近性,再加之香港国际学校的学费较比内地便宜,因此不少内地的菁英近年愿意把子女送到香港的国际学校读书学习。

遍布香港

尽管弹丸之地的香港,国际学校数目令人咋舌。据英国的国际学校咨询公司统计,如以部分或全部英语授课的标准界定,香港的国际学校数量已由2000年的92所拓展到截至目前的171所,招生人数也增长了93%,由3.4万人次升至6.6万人次。

与内地国际学校牌照限制、只能招收持外国护照的子女不同,香港的国际学校可以招收一定比例的本地家庭子女。

根据香港教育局定义,国际学校泛指那些提供非本地课程的学校,就读的学生一般不会参加本地的公开考试,与香港其他私立学校一样,它们主要以自负盈亏的方式运作,并自行选定课程及入学要求。

在香港的教育体系中,香港的学校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官立和资助学校,也就是公立学校,提供免费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但学校必须教授教育局指引编排的核心课程;另一类直资和私立学校则收取学费,它们由办学团体设立,可自订课程、收费及入学要求,其中直资学校享有部分政府津贴,私立学校因没有政府资助,属自资经营,享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权;还有一类即为国际学校,照顾在港外籍员工子女的教育需求,生源包括外籍及本地家庭学生,按早前规定国际学校招收香港本地学生的比例不得超过30%,但多家学校表示这一比例也在放宽中。

在香港,国际学校兴办的初衷,主要是为那些国际企业或机构外派到香港的员工,因为他们在香港只是过渡或短暂停留,他们的子女未来会回到国籍国度继续学习,为了更加适应原籍国的教育体制和文化,其子女需要在香港的国际学校学习。

因此,香港的国际学校也是根据不同的“教育体制国度”区分,譬如美国国际学校,加拿大国际学校,法国国际学校,德瑞国际学校,新加坡国际学校,甚至还有韩国国际学校及挪威国际学校等等。这些学校开办本国及国际文凭项目(IB)等课程。

不过对于一些国际学校,如果持有该国的护照,在申请国际学校时有一定的优先权,即照顾本国公民。譬如位于山顶的德瑞国际学校,提供德语和英语的两种体系的课程,如果是持有德国护照的家庭,在申请德语体系课程时,具有优先权。

但近年来,由于香港本地家长不满本地教育体制,且希望子女更加国际化,因此也争相将子女送往国际学校。

“我认为171所的统计结果,可能有些多,这个统计是按照他们标准下的国际学校,但是香港的国际学校肯定也已超过100所了。”弘立书院总校长查永茂(Malcolm Pritchard)用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向财新记者介绍。

名人效应

弘立书院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港大前副校长程介明等人牵头创办。在弘立书院的校舍中,参天的面包树挺拔独立,贯穿半开放式的校舍安静生长。

这所提供小学预备班至高中13年课程的学校,刚刚庆祝建校10周年,备受内地在港工作的专业人士青睐。高盛历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现任上达资本创始合伙人的张奕任学校基金会董事。而腾讯的三名创始人,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腾讯前首席行政官陈一丹以及即将卸任首席技术官的张志东及其家人都是“弘立书院课程”的捐助者。

“董建华的三个孙女都在这里读书,两个已经毕业。”有接近学校的消息人士向财新记者说到。

和名流和社会贤达子女作同学,或是令到部分家长对于国际学校热衷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香港国际学校的学位仍存在2000多个缺口。”哈罗国际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梁念坚引述香港教育局调研数字表示。

香港是这个英国老牌贵族学校在亚洲的第三站,哈罗此前先后在泰国、北京办学。香港分校自2012年9月正式起校,据校方介绍,截至2013年已累计投入超过8亿港元。这也是香港第一所全日制男女寄宿国际学校,哈罗校舍位于香港新界西部屯门,占地3.8万平方米,奠基日曾邀请到时任香港特首的曾荫权及时任教育局局长孙明扬到场主持。

据《大公报》报道,香港富豪李兆基已向哈罗香港捐助了一大笔款项,为李家2010年出生的三胞胎长孙预留学位。哈罗在港开设涵盖3至18岁的幼年班至小学、初高中课程。

香港另一富豪李嘉诚的后代也曾经被拍到,其长孙就读于香港老牌国际学校汉基,汉基深受不少香港本地富豪垂青。而内地一位互联网创始人的女儿后来就转学到此。

[$pagetag]


下篇:

要想进入这些香港知名的国际学校,购买昂贵债券或是法门之一。

就在5月23日,位于香港南区深湾的国际学校——维多利亚学校刚刚宣布,首次发行公司债券,每张面额250万港元。

这次发行的公司债券,名额不多于100个,对象以国际企业为主即总收入2.5亿港元。学校指出,债券收入将作为学校基建工程及发展之用。持有债券企业可享优先安排员工及董事的子女入读,但一旦出售债券将丧失学位。

天价债券

维多利亚学校去年首推个人债券,获得超额认购11倍认购,校方指目前共约1700名学生当中,持债券入学占约300人。该校早前发行第二批个人债券,每张面额80万港元,持有人可提名一名子女享有额外评估机会,并可优先获得取录入读一年级。

目前,在维多利亚学校的学生中,有15%来自外地,85%则是本地生,持有外国护照或仅是父母其中一方为外国人的学生,也计入本地生中。

哈罗香港则共发行了面值60万港元的债券及300万港元的资本证明书,第一批已售罄,家长可申请加入到等待名单(waiting list),资本证明书及债券的购买者不能保证入学,但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录取,两者都是无息的,持有人毕业时可以转让或由学校赎回。

目前香港最贵的国际学校债券是弘立书院,本金券面值600万港元,获提名学童可获优先入学考虑及两次入学评估机会,只可转让,不获退款。学校同时规定,本金券转让,本金券获得的利润,将由持有人及学校基金会均分。

而在香港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校汉基,学生家长须一次性支付“个人提名权”即7.5万港元,或者可以选择每年交纳建校费,该部分从2012至2013学年新入学的学生起,已由过去的7500港元每年涨价至1.75万港元每年。“企业提名权”下的学生也可免交建校费,汉基发行了面值为100万港元10年期赎回的“企业提名权”(债券)。

不过学校都表示,即使购买这些天价债券,也不能百分百保证可以入读心仪的国际学校,只是增加录取的几率。

本地化思维

大部分在香港的国际学校均设有中文选修或必修课,但它们中尤其是全球化布局的国际学校,如何保持办学传统,且兼顾本地化,是考验这些国际学校的智慧。尤其近几年,中文在国际舞台上变得举足轻重,不少在香港的外派人士都希望子女掌握中文,而内地菁英更希望子女保留用中文学习的传统。

可以看到一些国际学校主打着重中国文化和中文学习特色。譬如弘立书院办学理念是“Independence, Chinese and Global”,学校网页对此的中文解读是,思想、行动具有独立性,根植于中国文化,拥有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永远追求卓越。

课程设置上,弘立书院更是独树一帜,普通话的比例随着年级由多到少,中文授课由小学预备班的占比70%,逐渐递减到10年级(相当于高一)的20%,最后两年比例视乎学生选读的大学预科项目。校长解释是为学生打好中文基础。

今年上半年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在内地有着“最贵高中”之称的国际学校Nord Anglia Education(下简称NAE),也是将中文定为必修课的学校之一,规定1至7年级的学生每天都要上中文课,同时他们也会学习中国历史及文化,庆祝中国节日。

NAE香港分校校长Brian Cooklin(布莱恩?库克林)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注重让学生们融入香港本地文化,在开设IB课程的同时,也会组织学生们参观香港博物馆,组织游学,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

“我相信有一部分是来自内地、在香港工作的家长,他们表示希望能从北京、上海搬到污染较小的地方生活。”他指出。

不过,有着400多年历史、培育过7名英国首相的老牌贵族学校哈罗公学则强调在港教学理念的不变。梁念坚回应本地化可能时坦言:“哈罗为什么在英国做的很成功,我们理念始终不变,核心价值观就是领导一个更美好的未来(Leadership for a Better World)。中文课程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他指出,哈罗在北京、
向提问
© 2005-2025 立思辰留学版权所有
顶部